中新網溫州10月25日電 (記者 張茵 汪恩民 實習生 王曉梅)民國的大花轎、雕花八步床、耕犁、水車……這些承載著溫州樂清松垟村老一輩們的記憶古董,正式納入到村文化禮堂的“記憶館”里,如今已成為整個村的記憶,同時也向每一位前來參觀者述說著屬於它們過去的故事。
  文化禮堂建設是溫州去年農村工作“六大引領”中精神引領的主要內容。據統計,溫州全市去年共建成文化禮堂309家,其中農村253家、城市社區22家、民營企業34家,完成省重點農村文化禮堂任務的127.8%。
  其中溫州樂清自2013年以來,共建成首批36個農村文化禮堂,基本實現了全覆蓋,超額完成了浙江省重點文化禮堂建設任務,打造出一條具有樂清特色的沿海、平原、山區農村文化禮堂帶。而當地老百姓對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禮堂有著深深的喜愛和依戀。
  “2013年以來,樂清市財政局每年下撥專項資金300萬元積極扶持文化禮堂建設,併為各村‘量體裁衣’”。10月25日,溫州樂清市委書記林曉峰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,在全城共築共享的熱烈氛圍中,樂清文化禮堂如雨後春筍一般,如今在村民的生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  靖底施“耕讀文化”接地氣
  靖底施,古名城址,位於溫州的雁盪山下,四面環山,翻山為海,越嶺有溪,荷塘可釣,平岩可憩。
  記者一走進靖底施村,就被村外的一圈的文化長廊吸引住了,長廊里描繪著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城址十二景——雪岩仙跡、平岩樵唱、大落漁歌等等,每一景都配有一首小詩,給整個村子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韻味。
  文化長廊後有是一大片田地,田地里種滿了水稻、蔬菜等農作物。為了更好的讓大家感受“耕讀文化”,村委決定在稻田和菜園之間打通一條“綠色長廊”,而這條長廊的盡頭便是靖底施的文化大禮堂。
  說道“耕讀文化”,自然就要提到羅山小學,村幹部告訴記者,羅山小學前身為羅山書院,創辦於清嘉慶十二年。靖底施村民的耕讀文化、紅色文化都與羅山小學有密切的關係。為了深入、真實地反映與羅山小學相關的人和事,靖底施文化禮堂籌建組的有關人員曾今還去實地探訪羅山小學遺址。
  在村口小路的一個拐角,原本雜草叢生,堆滿各種雜物。籌建組成員和策劃人員便因地制宜,將其設計成“石頭記”。
  砌仿古圍牆,飾以老宅、牌坊、古道、蒼山、勁松等為內容的水墨畫;地面鋪鵝卵石,陳列村民提供的石牌坊構件、麥磨、搗臼、石鼓、石獅等古老的石頭器物;外圍砌矮牆墩,上鋪木板,仿佛是高高低低的石凳。
  “這塊空地,既可以供小孩玩耍,矮牆墩還可供老百姓休憩聊天”。雁盪鎮宣傳委員陳霞告訴記者,“石頭記”不僅展示了本土特色的石器文化,又美化了村莊。
  走進活動中心的大樓,一面貼滿“全村福”的牆讓人震撼。一張張大大的笑臉,佈滿了整個牆面,陳霞說,照片里的人都是當地的村民,製作這個“全家福”就是想告訴每一位村民,我們都是一家人。
  今年74歲的施大爺笑眯眯地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告訴記者,以前的生活很苦,種完田就回家,現在的環境和過去完全不一樣,有了文化禮堂,每天都過來轉轉。
  “附近的村民們基本上每天都來,不然就會覺得有村裡有新聞或是消息不知道,覺得自己落伍了。”陳霞說,只要用心做,老百姓就一定會認可。而且這樣的文化載體,在農村是很接地氣的。
   “非遺”進入南嶽越劇成為特色
  如果說“耕讀文化”是靖底施的特色,那麼高蹺,抬閣,越劇這些好玩的表演,則一定是虹橋鎮南嶽社區文化禮堂的標誌了。剛走進去,正對面就是一個大舞臺。舞臺上的兩位演員穿著戲服,正為演出認真的排練。據社區負責人施良利介紹,舞臺上排練的的大姐不僅是杏二村的副書記,還是越劇團的演員,是個老戲骨。
  文化禮堂兩側的“六廊”,有當地的民俗特色的詳細介紹。在民俗廊上,可以清晰地瞭解到南嶽的傳統漁獵方式——叉海蜇、打黃魚、張鷹捕。“六廊”旁擺著很多桌子,每一桌都圍了很多人,走近一看,都是老人們在下棋、打牌。
  “我不會打牌,但是我喜歡看他們打牌,或是聊聊天”。在一旁湊熱鬧的吳大爺今年83歲了,他主動跟記者聊天說,他年輕的時候就靠種田打黃魚為生,這裡的大禮堂原來是人民大會堂,去年他還是大會堂的清潔工,今年退休了,有這樣的文化禮堂,沒事就來這裡看看戲。
  在南嶽文化禮堂的二樓設有漁獵民俗館、高蹺民俗館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展示館。施良利告訴記者,高蹺,抬閣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。而在文化禮堂里經常都會有高蹺、抬閣、大鬧等民俗表演,深受當地村民的喜愛。
   松垟記憶館耄耋老人不肯離去
  熱鬧的南嶽社區讓每個人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樂趣,而同樣是文化禮堂,雁盪鎮松垟村的“記憶館”留給所有人的,一定是安靜的歷史和沉默的歲月。
  推開記憶館的大門,裡面靜靜地陳列著村民們自發捐贈的老古董,都說“要把個人的記憶變成全村的記憶”。“這些都是我家的東西,放在這裡可以讓大家都看到。”今年83歲的金大爺興奮地指著一個大木盆和蓑衣說。
  “記憶館剛建好的時候,有一位98歲的老大爺,從早到晚,一直坐在裡面不願離開。”陳霞說,可能這裡的東西讓他想到了過去的人,過去的事情,有一種“鄉愁”使他不肯離開。
  記憶館旁邊是一幢平房,走近一看,原來是農民書畫室、鄉村健身房、鄉村書吧、榮譽室等一排多功能的文化室。
  陳霞說,之前這些房子是屬於村集體的老房子,因為多年沒有使用,瓦片破碎掉落,房子裡面堆滿了雜物,一片破敗狼藉的景象。今年年初,樂清市委書記林曉峰來松垟村調研,建議將這些老房子建設為文化功能室。
  經過20多天的努力,老房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這一排的功能室如今成了松垟村民最自豪和最喜愛去的地方。
  “文化禮堂的建設,背後有很多讓我們幹部感動的故事。”陳霞告訴記者,松垟村的金國榮夫婦長期在寧夏工作,平時極少回老家。後來,聽說村裡建了文化禮堂,文化長廊里還提到了他們的事跡,於是專程回到松垟村看文化禮堂。我真是覺得感動,舉得我們做這些事情是多麼有意義。
  其實,樂清農村文化禮堂建設,只是溫州全局的一個縮影。
  “溫州要以上、中、下三篇文章來打造農村文化禮堂。建設禮堂為上篇,通過抓點來做樣。目前,上篇已基本完成。面上推廣為中篇,下篇就是縱向提升禮堂內涵。”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告訴記者,溫州要以紅色的殿堂來占領農村的文化陣地,形成主流價值觀。(完)  (原標題:溫州樂清紅色文化禮堂接地氣 占領農村文化陣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x38aheb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