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北京1月5日電 (記者 周銳)為了避免手抗癌食物中的錢票子變“毛”,相當一部分中國內地民眾將存款“搬出”銀行,尋找更高收益的投資渠道。其中,伴隨著互聯網興起而成長的“80後”、“90後”一族,不僅涉足理財產品,更“嘗鮮”互聯網金融,引領理財新潮。
  “現在不到最後一天我一定不還錢給銀行。”俞波3年前從大學畢業,兩年前開始“預防癌症食物供房”。她告訴記者,最初的時候,由於擔心違約,她每個月都會早早地把“月供“存入還款賬戶,“但我現在意識到這種做法讓銀行‘占了便宜’”。
  俞網站優化波觀念的轉變源於2013年6月上線的“餘額寶”。她告訴記者,將錢轉到餘額寶的收益是銀行的十餘倍。要轉出時,只要金額在5萬元(人民幣,下同)以下,基本兩個小時左右錢就可以到賬,“所以能晚一天給銀行就儘量多賺一天利息”。
  餘額寶的宣傳人員也清楚自身優勢,他們在北京地鐵通道兩側的廣告牌上用醒目的字體標出“餘額寶累計收益率是活期存款的近14倍”。據餘額寶方面介紹,截至2013年12月31日,餘額寶的客戶數達到4303製冰機租賃萬人,規模達到1853億元,其中大部分使用者是“80後”、“90後”人群。不過,餘額寶的人均持有金額僅為4307元。這一方面源於剛剛走入社會的“80後”、“90”後的財力有限,一方面也彰顯了民眾對互聯網安全性的擔憂。
  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張林告訴記者,她曾經將40萬元轉入餘額寶,高的時候一天能獲取70元左右的收益。但後來從系統發製冰機價格現,她買入的數額超過了99.9%的用戶,“大家好像都沒放太多錢進去,網上經常看到一些賬戶被盜的報道,我後來把錢慢慢轉出來了”。
  張林說,雖然在餘額寶出現後,“百度百發”、網易“添金計劃”等收益率更高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也陸續面試,但“高收益率畢竟抵消不了對安全的擔憂,所以她的投資方向轉向銀行理財產品。”
  “除了資金挪動不方便,銀行理財產品在收益率上有時不一定比互聯網(產品)差”,在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工作的“80後”李棱告訴記者,年底銀行差錢時,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會走高,“剛剛過去的(2013年)12月,工農中建四大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在6%左右,一些股份制銀行更高”。
  李棱說,現在他身邊的同齡人已經很少把大量錢存銀行活期,“大家都很有理財意識,同事間幾萬塊錢周轉,規矩也是按照一般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付息”。
  不過,在一些人眼中,無論是餘額寶還是理財產品都是偏保守的投資手段。在大學學金融專業的易飛告訴記者,人的一生中,30歲左右的時間應該是最有進取心、財富積累最快的時段。
  “所以我八成投資配置的是高收益的風險資產”,易飛透露,除了A股和期貨,他還開立賬戶嘗試炒美股,“這些都是長期投資,我手中的現金一般會做一些交易所逆回購”。
  不過,對股市“不感冒”的也不在少數,在媒體工作的邊曉洋回憶說,大學時她曾將自己的第一桶金(獎學金)一股腦地投入股市,結果虧了個底朝天,“我已經將股市踢出我投資選項單,會嘗試其他理財渠道,但不會去存活期”。
  民眾理財熱潮的涌現,讓銀行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大量拿到“便宜錢”。近年來,在“存款搬家”愈演愈烈的背景下,理財產品已經成為銀行獲取資金的重要方式。未來,隨著利率市場化和金融改革的推進,更多的理財產品料將快速涌現,如何理財將成為民眾持續面對的挑戰。(完)  (原標題:經濟觀察:理財渠道漸多 中國年輕人掀理財熱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x38aheb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